宝清老李真执着 为了一条鱼竟花了2200万
2019-07-01 18:59
原标题:宝清老李真执着 为了一条鱼竟花了2200万
鲫鱼这种河鲜,受到很多人的喜爱。但提到“鲫鱼之王”恐怕很多人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吃过。半个世纪前,一种红肚金鳞的“鲫鱼之王”,是宝清县著名的特产,分布在挠力河流域,清朝时还是皇家贡品,但曾一度濒临灭绝。宝清县李师曾为了这条“鲫鱼之王”可谓是煞费苦心,几乎倾其所有,为了让它继续繁衍生息下去,他在几年的时间里花光了个人的2200多万积蓄,甚至把儿子结婚的钱都花光了,弄得妻儿老小对他都不理解,纷纷远走他乡。
“鲫鱼之王”学名红肚鲫鱼,该鱼的鱼鳞呈金黄色、腹部橘黄、鱼背高、体厚、生长快、个体大,肥满度好,含脂率和营养价值高,其肉质细嫩,口味鲜美,单体重量达到五六斤,被称为“鲫鱼之王”。据记载,红肚鲫鱼曾是满清王朝的宫廷贡品,清朝王公贵族家用来下奶的鲫鱼汤原来就是用这种鱼熬制的,而且金色被认为是大福大贵的颜色,所以红肚鲫鱼是最讲究的一种鲫鱼品种。红肚鲫鱼被列为了名贵的鱼种而闻名于世,以前在喜庆的场合中这种鱼往往作为主菜被端上餐桌。
尽管这种鱼相当名贵,由于历史上捕捞强度过大加上环境变迁造成其濒临灭绝。挠力河红肚鲫鱼已被我们国家列入濒临灭绝的重点保护鱼种,2008年黑龙江省发改委立项,抢救久负盛名的地方特产挠力河红肚鲫鱼,并计划建立一处原种基地,开展人工繁殖。但是,这种只分布于挠力河流域的珍贵鱼种寻找难度却相当大。
十多年来,国家及省渔业科学家、水产专家坚持沿挠力河流域寻找红肚鲫鱼,2017年,终于在宝清县挠力河流域发现繁衍生息的红肚鲫鱼野生种群。
说起红肚鲫鱼的发现过程,还有一个有意思的故事,2017年,宝清县87岁的刘洪国老人过生日,老爷子喜欢钓鱼,当天过生日表示想让家人带他去钓鱼,儿女们带着老人来到挠力河边的一处鱼塘。渔场里有6个鱼塘,最里面的一个从未投放过鱼苗,都是野生鱼。为了让老爷子高兴,渔场的人在这个鱼塘里下地笼捕上来几条鱼,在鱼塘边上支起炉灶,准备开始炖鱼汤。这时老人有了惊人的发现,他告诉渔场的工作人员这种鱼好像是红肚鲫鱼。据说,刘老爷子十三四岁就和父亲一起外出钓鱼,那个时候挠力河里到处都是这种鱼。现在发现红肚鲫鱼野生群落的鱼塘已被确定为原种池被保护起来。
发现红肚鲫鱼的这个鱼塘就是老李的养殖场里的,鱼塘其实就是为了身边爱钓鱼的朋友挖的,没想到竟有这么名贵的鱼在里面,这让老李有点又惊又喜。“红肚鲫鱼这么多年找不到,谁能想到就藏在鱼塘里,其实这个鱼塘里的鱼,许多人都吃过,以前就觉得是野生鱼好吃,谁也不知道这就是名贵的红肚鲫鱼。”老李觉得不能暴殄天物,一定要让这个名贵的鱼种重新在挠力河里繁衍下去,恢复从前的盛世景象。
老李早年间开过煤矿、做过房地产,也算是一个让很多人羡慕的千万富翁。但是为了红肚鲫鱼,几乎是花光了几十年里积攒下的所有的积蓄,全部用于研究繁殖。2018年7月,老李的金水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签订了“挠力河红肚鲫鱼种质保护与生态修复”项目合作协议。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的专家组在挠力河金水湾红肚鲫鱼种质保护基地,开展了挠力河红肚鲫鱼科学繁育工作,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挠力河红肚鲫鱼F1代培育和种质提存,选育亲鱼和繁育苗种科学实验,目前已经成功繁育10000尾,其它的野生亲本还在陆续繁育,预计到明年五月中旬能够繁育五十万尾。
搞科研需要巨大的资金作保证,老李不仅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还把用来给儿子结婚的钱也都用在了研究鲫鱼身上,妻子和子女对老赵都很失望,觉得他是“走火入魔”了。于是妻子去了三亚,儿子和儿媳也都去外地打工,老李已经好几年没有见到过他们了。但是依然有巨大的资金缺口等着老李,他的员工目前也已经有5、6个月没开出工资了,似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但是老李就是不死心,他觉得挠力河红肚鲫鱼闻名于世,曾是满清王朝的宫廷贡品,是列入濒临灭绝的重点保护鱼种,被称为挠力河水中的软黄金。他养殖场内的野生挠力河红肚鲫鱼,是人类最后保留的物种,拯救已经濒临灭绝的挠力河红肚鲫鱼物种,修复挠力河生态,对人类生态保护有重要意义。所以他会一直坚持下去,一定要把这条“鲫鱼之王”留在宝清,让它们繁衍生息下去。
记者:石振玉 李思昱
责编:贾丽娜
监制:李凤